提前一天返單位途中被撞,算不算工傷?||福州律師提示|| 法院:滿足“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屬于工傷
來源:人民法院報
本報訊??職工朱某放假回100多公里外的老家休息后,為了第二天能準時上班,在提前一天回單位的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死亡,后被當地勞動保障部門局認定為工傷,公司不服提起訴訟。
近日,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這起勞動、社會保障行政確認案作出維持一審的終審判決,朱某屬于工傷,駁回原告南通某機械公司的訴訟請求。
朱某系南通某機械科技公司的員工,平時居住于公司位于江蘇啟東項目的職工宿舍,每個月公司都會集中安排休息3至5天,他就借此回100多公里外的如皋老家與家人團聚。2015年11月14日是其休息日,次日上午8點上班。為了第二天能按時上班,14日下午4時55分許,朱某從如皋老家坐客車至啟東,后繼續乘坐其同事駕駛的電動自行車回職工宿舍,途中與沈某駕駛的二輪摩托車發生碰撞致其受傷,后經搶救無效于11月29日死亡。
2016年1月6日,公安交警部門作出朱某不負事故責任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同年8月22日,啟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認定朱某受到的事故傷害為工傷。機械公司不服,向海門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啟東市人社局所作認定工傷決定。
海門法院經審理認為,事發當日雖是朱某休息日,但因兩地相距較遠、路途轉車等客觀原因,為了次日能正常上班,其提前從如皋回宿舍的路線,是往返于工作地與家人居住地的必經路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行為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條“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二)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的規定,應當認定交通事故發生在上班的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內,啟東市人社局據此認定朱某屬于工傷并無不當,遂駁回機械公司的訴訟請求。
機械公司不服,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南通中院經審理維持原判。
(顧建兵??張祺煒)
■連線法官■
“上下班途中”,該如何認定?
該案二審審判長郭德萍介紹說,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認定為工傷需滿足“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兩個核心要素。隨著我國城市人口流動性日益加大,職工居住地日益復雜,異地工作或異地婚姻大量涌現,有些職工平常在一個地方工作,周末到另一個地方居住的情形越來越多。上下班途中作為一個法律概念,隨著社會發展和變遷,含義不斷豐富,因此,除一般解釋為直接上班或下班途中外,不應拘泥于字面含義,還應當憑借外在因素如時空因素、一般社會生活經驗及社會情理等,對一些非常規下的“上下班途中”進行合理性的綜合考量,充分考慮到社會生活中上下班的各種特殊情形。
郭德萍說,具體到本案中,首先,根據社會一般觀念,勞動者工作地離住所地相距較遠時,放假回家后,提前一天返回離工作地較近的職工宿舍,符合常理。其次,考慮到朱某作為普通工人,通常會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作為上下班方式,而朱某位于如皋的住處距離啟東工作地超過100公里,囿于時空及經濟條件的因素,導致其為避免遲到而提前一天回到單位,成為合理選擇。再者,朱某的工作地和職工宿舍均位于項目所在廠區,位置上具有合一性,且職工宿舍并不等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家”或者“住處”,家乃私人生活之場所,回家足以導致上下班目的阻斷,而職工宿舍兼具私人生活與工作場所雙重性質,此時的職工宿舍,即應當視為工作地。因此,朱某發生的交通事故處于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中,應認定為工傷。
郭德萍指出,通勤事故認定為工傷,是在原有工傷認定基礎上的擴大保護,體現了法律對勞動者的特殊關懷,故應從法律的內在邏輯出發正確理解通勤事故的適用范圍,不宜超越立法目的任意從寬解釋,對于是否屬于上下班途中的認定一般還需個案考量,并非提前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一概都構成工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