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被判賠付原告30萬元律師費
記者今天從廣東省深圳市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獲悉,近日,該法院審結首例律師費轉付案件——被告訴訟前后的行為損害原告合法權益的同時,還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法院因此判決被告向原告賠付30萬元律師費。
被告某水泥有限公司先后發行了A、B兩期短期融資券,原告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這兩期債券共計3000萬元。被告向原告兌付A、B兩期融資券存續期內的利息,但未在債券到期日兌付本金。
原告遂于2016年5月訴至前海法院,請求判令被告償付兩期超短期融資券本息、違約金共計3000余萬元,同時要求被告承擔原告支付的合理律師費用30萬元。
前海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某水泥有限公司除逾期兌付債券利息外,訴訟期間未向原告返還涉案兩期融資債券本金,存在嚴重的違約行為,給原告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因雙方簽訂的是格式合同,沒有事先約定,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于損害賠償的規定,原告依法訴請被告支付因其違約行為而造成的律師費損失依法有據。本案案件事實涉及債券付息時間、違約金計算基數,被告就原告主體資格等一系列問題提出異議,原告若無專業法律人士介入,在缺乏訴訟技能、法律專業知識的情況下,難以正確應對,維護其合法權益,因此原告尋求法律專業服務具有合理性。
被告在理由不充分的情況下提出管轄權異議,且沒有遵循法院指引在限定期限內提交證據,影響了訴訟進度,造成原告巨額資金被繼續拖延占用,司法資源被不必要浪費,屬于不誠信訴訟行為,應該承擔無過錯方也就是原告的律師費用。
本案律師費用雖然在訴訟中尚未實際支付,但金額并沒有超出《廣東省物價局、司法廳律師服務收費管理實施辦法》所規定的合理范圍,并非原告臆測待付金額,且該費用確為原告損失,法院應該足額支持這一訴求。
記者了解到,案件判決后,雙方當事人均沒有提出上訴。前海法院判令勝訴方律師費的損失由敗訴方承擔,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敗訴方的違法成本,有利于阻遏違法行為,減少虛假、惡意訴訟,也有利于訴訟當事人在履行民事義務過程中,盡到謹慎注意和誠實協作的義務,有助于誠信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