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指導案例解讀 | 作品實質性相似之侵權裁判規則||福州知識產權律師推薦
導讀:近幾年,影視行業如火如荼,很多歷史題材影視劇都是自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來。那么,針對歷史題材而創作的作品可以在多大范圍內獲得著作權保護,或者說,同樣的歷史題材應給予后來者多大的創作空間,方能平衡私權和公共利益的沖突?這就涉及到著作權保護范圍的初步界定——思想表達二分法原則,作品受保護的標準——獨創性及作品侵權判定的基本規則——實質性相似原則。本期法信小編圍繞上述話題,梳理了相關裁判規則,為讀者研究該問題提供借鑒。
判斷作品是否構成侵權,應當從被訴侵權作品作者是否接觸過權利人作品、被訴侵權作品與權利人作品之間是否構成實質相似等方面進行——張曉燕訴雷獻和、趙琪、山東愛書人音像圖書有限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案
裁判要點:
1.根據同一歷史題材創作的作品中的題材主線、整體線索脈絡,是社會共同財富,屬于思想范疇,不能為個別人壟斷,任何人都有權對此類題材加以利用并創作作品。
2.判斷作品是否構成侵權,應當從被訴侵權作品作者是否接觸過權利人作品、被訴侵權作品與權利人作品之間是否構成實質相似等方面進行。在判斷是否構成實質相似時,應比較作者在作品表達中的取舍、選擇、安排、設計等是否相同或相似,不應從思想、情感、創意、對象等方面進行比較。
3.按照著作權法保護作品的規定,人民法院應保護作者具有獨創性的表達,即思想或情感的表現形式。對創意、素材、公有領域信息、創作形式、必要場景,以及具有唯一性或有限性的表達形式,則不予保護。
案號:(2013)民申字第1049號
審理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第16批指導性案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13修訂)
第二條?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
第三條?著作權法所稱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
為他人創作進行組織工作,提供咨詢意見、物質條件,或者進行其他輔助工作,均不視為創作。
1.判定是否構成作品侵權,應遵循“實質性相似加接觸”的標準——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訴湖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湖南快樂陽光互動娛樂傳媒有限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案
本案要旨:認定是否侵害著作權,首先要準確界定權利作品內容。在進行作品比對時,應遵循“實質性相似加接觸”判定作品侵權的標準。侵權作品與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構成實質性相似,同時作品權利人又有證據表明侵權人在此前具備了接觸原作品的機會或者已實際接觸了原作品,構成侵害作品復制權。
案號:(2014)長中民五初字第00375號
審理法院: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2015年度湖南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典型案件
2.凹槽練字板可以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并以“接觸加實質性相似”的原則來認定侵權——陳某訴北京德和晨通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發行權糾紛案
本案要旨:利用古代碑刻上的書法作品或通用漢字字體為范字編寫字帖,能否產生著作權不能一概而論。作者在選擇范字基礎上附有文字說明從而形成的《三周特效凹槽練字板》,屬于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但對其保護的范圍應當予以界定。在認定著作權侵權時應運用“接觸加實質性相似”原則,被告是否有接觸原告作品的可能應當由原告舉證,結合著作權登記證書及其他證據綜合判斷。
案號:(2014)東民初字第01244號
審理法院: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司法·案例》2015年第18期
3.應該考量兩作品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合理使用來判斷利用計算機圖形處理軟件來復制他人美術作品圖案是否構成侵權——周寧與白山出版社、武漢市江漢區 新起點書店侵犯著作權糾紛案
本案要旨:利用計算機圖形處理軟件水平翻轉、等比例縮放、調整傾斜角度等手段剪切、粘貼他人美術作品人模圖案是否構成侵權,應該重點考量原、被告作品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合理使用等因素。在此基礎上判定侵權與否或侵權程度。
案號:(2010)鄂民三終字第57號
審理法院: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指導案例解析》,陶凱元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出版
4.人民法院判斷是否存在侵權復制行為的主要方法是在證明被訴侵權人接觸了作品的情況下,比較被控侵權對象與原作品之間就獨創性部分是否相同或者構成實質性相似——孫根榮訴馮紹錦侵害復制權、發行權糾紛案
本案要旨:在美術作品著作權侵權糾紛中,人民法院判斷是否存在侵權行為的主要方法是在原告證明被告接觸了原告作品的情況下,比較被控侵權對象與原告作品之間就獨創性部分是否相同或者構成實質性相似。無論是通過行政查處行為取得的證據,還是經行政決定認定的證據和事實,都并不當然能作為民事糾紛中的證據,而只能由法院按照民事證據規則來予以審查,如果相關證據材料是經行政執法機構按照法定行政程序取得的,除非有相反證據予以推翻,應當確認該證據的真實性和合法性。著作權包括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只有在著作人身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著作權人才能請求侵權人賠禮道歉。
案號:(2011)景民三初字第16號
審理法院:江西省景德鎮市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2012年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50件典型案例
5.認定作品侵害著作權需同時滿足接觸和實質性相似兩個條件,缺少任一條件則被訴侵權行為不構成侵權——陳友明與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金濤影視制作有限公司、蕪湖市廣播電視臺等侵害著作權糾紛案
本案要旨:著作權法保護思想表達而不保護思想,行為人將其作品向特定人寄送、參加相關劇本征集活動被退稿等,只能證明其有行使發表權的意愿和努力,但未使作品達到發表的狀態,其作品未被公開,不構成發表。認定侵害著作權需同時滿足接觸和實質性相似兩個條件,法院在難以認定被訴侵權人是否接觸過權利人作品時無需再對兩作品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進行比對,被訴侵權行為不構成侵害著作權。
案號:(2013)皖民三終字第00048號
審理法院: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裁判文書網
6.判定侵犯著作權的基本規則是“接觸加實質相似減合法性”原則——大族激光公司訴奧華激光公司侵犯著作權糾紛案
本案要旨:判定侵犯著作權的基本規則是“接觸加實質相似減合法性”原則,原告欲指控被告侵犯其著作權成立,其必須首先要證明自己享有涉案作品的著作權,否則將承擔敗訴的后果。
案號:(2010)深中法民三終字第57號
審理法院: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報》2011年02月24日第6版
1.作品獨創性
獨創性是作品獲得著作權保護的必要條件,只有具有獨創性的作品才能獲得著作權的保護。說某一作品具有獨創性,實際上是指作者的表達是新的或原創的,而非被表達的思想觀念是新的或原創的。在這里,著作權法只要求對于思想觀念的表達是新的或獨創的,是不同于他人的表達,而不要求被表達的思想觀念也是新的。事實上,即使是對于那些古老的,或者人人皆知的主題會思想觀念,只要作者能夠以獨特而新穎的表述予以表述、闡發、論證,都可以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當然,如果作者具有某種新的主題或思想觀念,又必然有助于他創作出新穎獨特的表達。
(摘自《知識產權法(第二版)》,李明德著,法律出版社2014年出版)
2.實質性相似的法律本質
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實質性相似”意味著被控作品使用了原告作品的實質性的、有價值的部分。換言之,“實質性相似”的核心是考察被控作品是否實質性的侵奪了原告“作品的價值”。
就著作權侵權判斷而言,“實質性相似”所維護的“作品的價值”應當是指作品基于獨創性的社會價值。著作權保護獨創性的表達,獨創性含量就是作品在著作權法上的價值。作品表達的獨創性能否形成一種市場競爭優勢,著作權人能否實現作品的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這有賴于著作權人的商事行為和文化市場的競爭狀況。所以,承認繁榮文化是著作權的制度核心,也就必須承認“實質性相似”的法律本質應該以作品的“獨創性”為基礎。
(摘自《著作權侵權的判定規則研究》,何懷文著,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出版)
3.作品之間存在“實質性相似”的認定
應當從判斷主體、內容、標準等方面將原告作品與被告作品進行比對,判定兩者是否屬于實質性相似。具體來說:
(1)從判斷主體來看,應包括作品的讀者、聽眾、觀眾等。
(2)從判斷的方法來看,應采用“中性”標準,即以普通讀者的角度審視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如果一般讀者在比較兩部作品后感到被告作品使用了原告作品、兩者在表達上具有實質性相似則存在侵權,反之則不構成侵權。當然,專家意見或專業機構的鑒定結論對作品相似性的判斷實際上也具有重要作用。
(3)從判斷的內容來看,應限定于被控侵權作品與原告作品獨創性的表達形式上。如果兩部作品所體現出的作者個性、風格、語言技巧、整體布局、情節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甚至出現同樣的錯誤或特殊標志,則應認定兩者構成實質性相似。
(摘自《知識產權審判實務技能》,徐杰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