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失智”老人生活和精神需求的保障日趨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在下面這起案件中,老人的大兒子因不滿弟弟將母親送養老院而訴至法院,以弟弟不履行監護職責為由要求變更監護人。
呂甲訴稱,其母親共育有二子一女。母親年事已高,且患有癡呆等疾病,被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并指定二兒子呂乙作為母親的監護人。后來母親被送到養老院。呂甲認為,養老院不適合母親居住,呂乙的行為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故要求變更母親的監護人。
呂乙辯稱,其與妹妹商量后把母親送到養老院,養老院環境非常好,對母親的照顧也很好。母親的日常生活都是其在管著,養老院的費用也是其和妹妹共同負擔。呂乙稱,呂甲曾為霸占房產把母親趕出家門,呂甲要求變更監護人的目的很可能是要再次霸占母親的房屋。
說法
呂甲和呂乙因處理父母財產、養老問題存在分歧,素有積怨,呂甲對呂乙獨自擔任母親的監護人不予信任,致使成訟。法院在庭審中試圖進行調解,化解雙方積怨,但雙方最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考慮到呂甲具有強烈的監護意愿亦具備監護能力,法院最終判決母親監護人變更為由呂甲、呂乙共同擔任。
一、哪些人可以擔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
民法典第二十八條規定,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親屬;(四)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二、變更監護人需要什么條件和手續?
首先,現有監護人無法履行、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這是變更監護人的前提條件;其次,需要有人提起變更監護人的訴訟。變更監護的申請只能通過法院進行。
三、法院在指定監護人時遵循什么原則?
1.堅持被監護人最佳利益保護原則。在法律層面,作為監護人,不僅要行使權利,也必須履行義務,包括對被監護人資產的管理、對其生活起居的護理、處理與被監護人有關的法律訴訟、代被監護人選擇疾病治療方案等,具有持續時間長、涉及內容多等特點。
年事已高的母親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本人無法表達意愿,其權益保護處于易受侵害的脆弱狀態,理應對維護其人身和財產權益做出特別關照。本案中,呂甲、呂乙均有監護意愿并已實際履行過一定的監護、照顧職責,系滿足被監護人最佳利益保護原則的適當人選。如因親屬之間存在一定信任缺失,為避免其中任何一人履行監護職責的行為不被理解,防止誤解加深,由各方共同擔任監護人,能夠相互督促配合,更加謹慎勤勉履行職責,彼此之間亦可起到“補缺”作用,更有利于保護被監護人權益。
2.充分尊重修復親情、和諧共商的家庭意愿。呂甲、呂乙兩兄弟既往因贍養母親產生隔閡,繼而引發母親監護權訴訟,法院判決兩兄弟共同擔任母親監護人,是希望二人能夠秉持傳統家庭倫理,堅持以和為貴、修復親情,共同照顧好母親,力圖恢復家庭和諧。
子女在履行監護職責時,應當切實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自覺履行監護職責,切實保障“失智”老年人的合法利益。
來源:中國婦女報